海啸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四合院:年代从享受生活开始 > 第33章 换什么好呢?

第33章 换什么好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入乡随俗,王德明从雪茄箱里拿出一只雪茄,用酒精灯来回烤了烤,剪去雪茄头,然后用酒精灯点燃后吸了口,让烟气在空腔中来回游荡,缓缓的吐出来。

“东哥,我现在每年准备从苏联进口1万辆拖拉机和各种的载重汽车到国内来,当然以拖拉机为主......”烟气在王德明的脸上慢慢的环绕着,让他的面容若隐若现,他扭头看向窗外热闹的红尘万丈,感触道:“农业的前途除了肥料,就在于机械化。”

“国内现在的各种农业机械还是太少了,只要机械多一点,就能深耕广收,保证粮食的生产。”

霍先生很不解,他也是经常看国内的报纸的,“德明,现在我看大陆的报纸上都在报道着今年的预计产量增加到6000亿斤,怎么还可能缺粮?”

“东哥,我记得我跟您说过,我是从农村种地出身的......”王德明面容苦涩,嘴里更加苦涩:“我记得当年刚解放那会儿,我一亩早麦一亩地打粮260多斤,就被周边的村子、村民、乡里当成种田标兵,到处传授农业经验。”

“后面几年,随着分田到户,精耕细作,逐渐的把麦子的产量增产到300斤以上......我还记得53年京城的农业研究院,提出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农田,小麦亩产量都突破到300斤。”

“这才过几年?”

可王德明亲身经历后才知道:解放思想,卸下包袱是对的,因为咱们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无论是现在还是前世都是有目共瞩的。

记得前世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德国的全球五百强企业的总裁在采访中说道:我们怎么跟中国人竞争?他们甚至可以连续24小时的加班!

对方说着话的时候,王德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总裁的苦涩。

霍先生也陷入沉思,他没种过地,可小时候跑船打过鱼,就跟窗外江边的疍家人一样,一艘破破烂烂的木头船,用破旧的柴油机发动着,要运气好,才能赚到钱。

因为跑不远,也不敢跑远,风浪大。

所以他读书之后果断的倒卖英国军营里的设备赚第一桶金后,不再继续做渔民,而是开办一家小型的修船厂。

“德明,可要是人民币少一点,通过咱们在香江的出货渠道还能消化掉;如果是上万台拖拉机......这上亿的钱,从香江可没办法花掉......香江总归才80万人口.......”霍先生紧皱眉头给出建议。

“所以我不是来广州了么?”王德明深呼一口气后笑了笑,“去年广州这边举办了出口博览会,效果很好。今年还建了新的出口博览大楼,过两天咱们一起去看看。”

“靠香江肯定是不行的,香江的容量还是太小,我的想法是通过香江这个渠道,卖到欧洲去......如果可能美利坚也好。”

“也只能如此了......”

58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地址迁移到了广州海珠广场的出口商品陈列馆举行。

陈列馆高达7层,充满了苏联风味,正当中挂着教员的半身像,半身像的左右两边挂着红色的标语: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世界人民大团结。

入口的大门上方也刷着黑底白漆的大字:世界人民大团结,下方还有一溜英文的long live the great unity of the world's people!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王德明和霍先生在没开馆前就拿着介绍信先行入内,展馆内的商品可谓是琳琅满目,按照商品,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陈设:纺织品、瓷器、手工艺品、机械制造等等。

甚至他们还看到长春一汽试生产的三台大解放。

王德明和霍先生饶有兴致的围着大解放转了好几圈,还亲自到驾驶室体验了一会儿。

等爬到最高的七层的时候,开馆的时间到了,从上往下看,大门处的广场中间,已经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大部分都是黄、棕、红色的头发,白、黑皮肤的外国人,还有不少黑发黄皮肤的东南亚华人。

王德明居高临下的指着人群,笑道:“熙熙攘攘只为利来!”

“没错!”霍先生笑着点头。

“不过,咱们是不是赶紧找个地方歇歇脚?”霍先生今天穿的皮鞋这几万平米的展览馆走下来,感觉脚底都肿了,他交换着晃着脚,“我感觉脚底板都麻木喽。”

“哈哈,好......”乘坐电梯下楼,从后门离开,坐上小轿车返回东亚酒店的路上,王德明回想着今天在展馆看到的各种商品,询问霍先生的建议:“东哥,你觉得我们用什么商品作为交换最好?”

“除了工艺品就是纺织品两种,别的我实在是想不到......”霍先生缓缓的摇头。

“我觉得也是。”王德明跟着皱眉,现在国内能出口换外汇的,除了矿产也就剩下这两种了,“不过工艺品的市场容量太小,先联系下欧洲那边,咱们可以帮他们定制瓷器,做定制加工。”

“最后纺织品的话......我看最多是从生丝和白胚棉布两种入手......还是生丝,如果我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