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土豆
翌日,薛京见了新招聘上来的员工,并进行一番鼓舞发言,将银票交给马林,让薛仁跟紧工事,又叮嘱他们有事找周大江商量之后,就坐车回京城了。等到新工厂开业时他再来。
送走了薛京,临时工厂这面该安排的都安排好了。建设新厂房这边,薛仁也和武春生碰过面了,暂时都不用周大江操心。他就又去研究他的暖棚了。
棚子是盖好了,但炉子和烟囱还没打,棚顶还得改造一下,想想事儿还挺多。
这回有车了,出行也方便了。
周大江先到镇上购买建炉子所需的材料。砖头得买一些,还得再打三个铁的炉盘、炉子门和烟囱。
他打算砌三个炉子。现代的时候用的都是铁炉子,但在古代用铁受限,只好用土砖砌的炉子了。
好在天冷了,铁匠铺里曲师傅也多打了一些库存,他要买的这几样铁件都有货。
但土砖不好买,他又故技重施,写了一个牌子,满镇子转悠收旧砖头。
就这样,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把材料给凑齐。
第二天是周大河家房子上梁的日子,周大江帮着忙活了一上午。吃过午饭后,周大江才开始动手砌炉子。楼己和钟寅见状也过来帮他一起砌。
周大江小的时候,学校和家里还真烧过炉子。但那都是铁炉子,现在是用砖建炉子,结构该是什么样,他还真不知道,只能仿照铁炉子的构造摸索着建了。
还好,在摸索了两次后,三个人终于把第一个炉子给建好了。
第一个出来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就快了。
接着,周大江又开始改造棚顶,烟囱得伸出去才行。
上房顶是楼己他们的强项,周大江在下面指挥,楼己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在棚顶打开了一个缺口,安上烟囱,又将其与下面的烟筒连接好,再把周围漏风的地方用稻草给堵上。一直到夕阳的余晖落到烟囱上时,这两项工程终于都给解决完了。
晚上,夫妻俩一人一个靠垫,倚在炕头看书。自从思思带回《农桑概要》后,陈秀英天天睡前都要看一会儿,没办法,老公农事不通,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趁着空闲时多储备一些农桑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周大江看媳妇都这么卷了,他未来也是要科考的人,更得卷起来才行。于是,夫妻二人十分默契地一人拿了一本书看。
周大江看了一会儿,两眼直犯困,他看的是之前他买的那本刑法书,果然古代和现代是一样的,那些法律法规相关的书,都是一样的枯燥无味,晦涩难懂。
为了让自己清醒一些,周大江就跟媳妇唠嗑,“下午我领着楼己和钟寅,我们仨把咱家的暖棚里的炉子给盘上了,烟囱也给装上了。”
陈秀英正看书看得入神,听到周大江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她也随口应道:“那你们干得真挺快的,我还以为得明天才能完成呢。正好天也开始冷了,差不多也该烧炉子了。”
想了想,她又问了一个实际问题:“咱们用什么来烧炉子?木头还是木炭?东华国有煤炭么?”
这个问题周大江恰好提前解决了,不由得意洋洋道,“都不是,咱们烧煤饼。”
这回成功地勾起了陈秀英的好奇心,“煤饼是蜂窝煤么?”
“类似,但不尽相同,煤饼是煤粉和黄土混合成的,耐烧,价格还不贵,铁匠铺和加工厂都用的这种煤饼,我已经让薛仁采购时帮我也订一批了。”
这个时候的周大江,就像做完了教官指令后,期待夸奖的某种大型犬科动物,正用期待的小眼神看着他媳妇,就差直接说,快夸我,快夸我了。
“我老公真棒!没等我说就提前想到了,提出表扬。”话落,“叭”地一声在周大江的脸上亲了一口,不愧是多年夫妻,陈秀英立马付诸行动。
心满意足的周大江,这下舒坦了,又能看进去书了。
翌日,是新工厂动土的日子,薛仁也不知从哪里买来了两串鞭炮,噼里啪啦地很是热闹了一番。
武春生为了赶时间,当真拉了四十人的队伍过来,工地里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因为有薛仁在,周大江也懒得操心,只去工地看了个热闹,又到临时工厂找马林匀了些煤饼就回家了。媳妇昨晚说要烧炉子,他得给张罗上,蔬菜也没种完,他还得种蔬菜,他怎么又给自己找了那么多活儿?
好在一番折腾后,炉子好歹是燃起来了。
楼己和钟寅也教完孩子武术,过来帮忙了。
大棚里靠西的一边是树苗,中间两块地被陈秀英和张氏种上了小白菜和韭菜,最东边一小块地是陈夫子领着孩子们种的胡萝卜,还空了一块地,陈秀英已经泡了一包芹菜种子,估计是要留着种芹菜的。
剩余的边边角角,周大江想着也不能浪费,正好还有一包大葱种子,于是,三个人又把边角地给种上了大葱。
种完了这些,周大江又想起他带回来的那几个黑泥球。虽然花店老板说是花,但毕竟没种出来,周大江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于是也想摁土里面试试看。
他和楼已,一个挖坑,一个往土里埋种子,再培点土,钟寅则跟在后面浇水。三个人倒也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