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拜师贾雨村
在后续的学习中,林玉城渐渐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难题。
那些晦涩的经典篇章、复杂的诗词格律,仿佛一座座难以翻越的山峰,横亘在他前进的道路上。
林玉城毕竟从现代来到这里,没人指导,适应古代的学习生活还需要时间。
为此十分苦恼,常常独自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
三月,天空阴沉,春雨纷纷。
林玉城出门办事,正愁着这雨何时能停。
恰在此时,看到贾雨村也在雨中,且没有带伞。
林玉城连忙上前,将自己的伞递给贾雨村。贾雨村推辞不过,便一同在伞下避雨。
雨滴轻轻敲打着油纸伞,发出细微的声响。
两人静静地站在雨中,周围的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林玉城望着那如丝的细雨,心中感慨万千。
他突然想起原著中贾雨村的非凡才学,尤其是在科举上的非凡成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
他望着贾雨村,诚恳地说道:
“先生,学生在学业上又遇困境,实感苦恼。
先生当年在科举中一路披荆斩棘,高中进士,学生实在钦佩不已。
恳请先生指点迷津。”
贾雨村回头看着眼前这个谦逊又苦恼的年轻人,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连忙说道:“玉城,不必如此焦虑。
学问之路本就崎岖,遇到困难乃常有之事。
有困惑但说无妨,咱们一起交流探讨。”
林玉城忙说“不敢不敢,我在学问这条路上是个毛头小子,刚刚爬山,先生您已经矗立山巅,您太谦虚了”
林玉城坐下后,略作思索,缓缓说道:
“先生,近日学生在研读《论语》时,对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深感费解。
学生虽明白字面之意,却不知如何在实际学习中把握学与思的平衡。”
贾雨村轻抚胡须,微微颔首道:
“此问甚好。学与思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学乃汲取知识之途,思则是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升华。
你在学习经典时,不可一味死记硬背,而应多思考其背后之深意,结合实际生活加以感悟。
就如你我平日探讨学问,既是学,亦是思。”
林玉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中对贾雨村的亲近之感又多了几分。
接着,林玉城又问道:
“先生,学生在诗词创作上也常感力不从心。
不知如何才能写出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词呢?”
贾雨村微微一笑,说道:
“诗词之妙,在于情真意切、意境高远。
你需多读名家之作,感受其意境之美、情感之深。
同时,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诗词之中。
就像你我相处之时,那些细微的情感与感悟,皆可化为诗词之灵感。
此外,诗词格律虽重要,但不可因格律而束缚了情感的表达。
来,今日我便与你一同作诗,以助你领悟其中之道。”
于是,贾雨村出题,以秋景为题,让林玉城作诗。
林玉城沉思片刻,吟道:“秋风瑟瑟落叶黄,霜露点点菊花香。”
贾雨村微微摇头道:
“意境稍显平淡,且用词不够精准。你看这秋风,不只是瑟瑟,更有其萧索之意;落叶也并非只是黄,可描绘其飘落之态。再斟酌一番。”
林玉城听后,再次陷入沉思,片刻后又吟道:
“秋风萧索舞落叶,霜露凝寒绽菊花。”
贾雨村点头道:“此句有进步,但还可更好。你可再想想,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林玉城思索良久,最后吟道:
“秋风萧索心惆怅,落叶飘零思远方。霜露凝寒花独绽,寂寞深秋韵悠长。”
贾雨村抚掌大笑道:
“好!此次诗作大有进步。你已渐入佳境,日后多加练习,必能在诗词上有所成就。”
此时,不妨说一说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家庭教师的过往。
贾雨村自己的科举之路也十分辉煌。
他当年在科举考试中那可是一路披荆斩棘,高中进士,其文章更是被考官们赞不绝口。
在官场上一路升迁至知府,但因贪酷之弊、恃才侮上被革职罢官。
罢官后他便四处游历,到了扬州。
此时林如海是圣上钦点的巡盐御史,刚上任不久。
林如海想要为女儿林黛玉聘一位西宾(家庭教师),贾雨村经旧友相助,得以进入林府成为林黛玉的老师,从而结识了林如海。
贾雨村曾受林如海之托,教导林黛玉。
那时的黛玉,聪慧灵秀,对学问有着强烈的渴望。
贾雨村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引领黛玉走进了知识的殿堂。
此时,贾雨村看着林玉城,眼中满是赞赏,说道:
“玉城啊,你聪慧过人,又勤奋好学,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学问的执着与热忱,让我想起自己年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