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会试考题
于辰时,贡院内院门口缓缓大开,仿若开启了一扇通往仕途的重要门户,众多考生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忐忑,鱼贯而入。
林玉城置身其中,眼神中透着一丝紧张与好奇,终于寻到了自己的考位。
他环顾四周,看着这明显比乡试时高档许多的号房,心中不禁暗自感叹:
不愧是皇城底下,到底是富贵繁华之地,当官的办事确实不敢有丝毫马虎。
虽说这考试场所相较于乡试已有改善,可空间依旧十分狭小。
长仅五尺,宽不过四尺,高约八尺,给人一种颇为局促之感。
此时,号房外的天色有些阴沉,铅灰色的云层沉甸甸地压在贡院上空,仿佛也在考验着考生们的心境。
在进入号房之前,例行的搜身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搜身过后,每人领取到三根蜡烛,随后便踏入那狭小的空间,待考生全部进入,房门旋即被封锁起来。
考生们便要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开始漫长的答题之旅,且晚上亦需在此休息。
林玉城迈进号房,先是略微打量了一番,心中思忖着这接下来的几日时光都要在此度过了,虽有些局促,但也只能安下心来。
只是这二月的京城,春寒依旧料峭。
尤其是清晨与夜晚,那飕飕的北风呼啸而过。
林玉城不禁打了个寒颤,此刻他才深切体会到那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妙处,这风好似真要把人露在外面的皮肤都刮出触目惊心的小口子才肯罢休。
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答卷,对林玉城而言无疑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严峻考验。
虽说考场都配备了火盆,可那长方形的考舍,四处漏风,仿佛是个永远填不满的风洞,寒意源源不断地涌进来。
寒风吹得号房内的烛光摇曳不定,光影在墙壁上晃荡,似鬼魅在舞动,增添了几分阴森的氛围。
林玉城坐了一会儿,便觉得寒意从脚底直窜上心头,手脚渐渐冰冷。
无奈地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身体,双手来回搓着毛笔,心中暗自担忧,若是冻僵了不能写字,手一哆嗦污了卷子,那这些年的努力可就付诸东流了,到那时真会后悔莫及。
裹紧了娘子给自己精心准备的皮衣,稍作休息,试图让自己放松一些。
可脑海中却始终萦绕着即将到来的考试,心中五味杂陈,既有着对未知考题的紧张,又有着对功成名就的渴望。
初九子时,清脆的敲锣声终于打破了长久的寂静。
林玉城本就等得有些不耐烦,此刻精神瞬间一振,只见士兵将计时的漏斗郑重地放置到场地中央。
赶忙接过卷袋,怀着一丝激动与敬畏打开试卷,目光急切地审阅那前三道四书题。
首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映入眼帘。
林玉城心中一喜,这题自己颇为熟悉,思路瞬间在脑海中展开,思索着该如何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既能展现自己的学识,又能切中要义。
此时,外面的风声似乎小了些,像是不忍打扰考生们的思绪,号房内只有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
次题“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林玉城微微皱眉,这题有一定难度,他的内心快速运转,努力回忆着平日所学的相关经典与注解,试图找到最佳的答题切入点。
此时,烛光闪烁了几下,他抬头看了一眼,担心蜡烛燃尽,又赶忙低头继续思考。
三题“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林玉城看着题目,心中逐渐镇定下来,开始在心中默默构思起答题的框架与脉络。
林玉城抖擞精神,酣畅淋漓地答完了第一场。
与乡试不同的是,会试并不允许考生出场,而是在收卷完毕后,紧接着便下发第二场的考卷,立刻开启次场考试。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
林玉城看着题目,心中已有了几分把握,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定要稳住,手中的笔仿若灵动的游龙,在纸上飞快地书写着,各种观点与论述信手拈来,行文流畅自然。
天色暗了又亮,亮了又暗,让人不知时间流逝。
新换上的蜡烛散发出昏黄的光,光晕笼罩着他专注的脸庞。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林玉城读到此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周唐与秦魏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历史事件,他仔细分析两者的利弊,心中权衡着如何在答案中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
此时,外面又起了一阵风,吹得号房的门发出轻微的嘎吱声,像是历史的回响。
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这题让林玉城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他对贾谊的学说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在心中反复琢磨,思考着如何回应题中的观点碰撞。
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林玉城对诸葛亮与王安石的事迹和思想本就有深入研究,此刻他的内心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