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授官回乡
琼林宴的盛景仿佛还在眼前萦绕,林玉城等一众新科进士,历经多年寒窗苦读,在科举的漫漫征途中脱颖而出,此刻终于即将接受圣上的恩赐,被授予官职。
就此从一介举子华丽转身,踏入官员之列,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股肱之臣。
林玉城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与学识,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之职。
这一职位在官场体系中虽不算位高权重,却也意义非凡,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副厅局级干部。
而此次科举中的“榜眼”与“探花”,则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类似于现今的县处级干部。
翰林院,从某种特定的意义来讲,可谓是官家的核心秘书部门。
其职能与举子们平日所学的经史子集等知识有着极为紧密的契合度。
翰林们平日里的主要事务,便是投身于修书撰史的浩瀚工程之中,精心起草各类诏书政令。
或是为圣上讲解晦涩的经书要义,甚至有可能成为皇子乃至太子的授业恩师,如此种种,无疑皆是通往高位的青云之梯。
而且,一旦拥有了在翰林院中任职的经历,日后在仕途之上继续攀升将会顺遂许多。
有可能进入六部担当侍郎乃至尚书等要职,更有机会踏入内阁,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学士。
毕竟,翰林院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虽说级别在初始阶段并非十分显赫,然而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其独特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近距离接触皇权核心,从而在日后获得更快的升迁速度与更多的晋升机遇。
至于二甲与三甲的进士们,则可径直前往吏部报到。
吏部会依据朝廷的人事安排与职位空缺,为他们妥善安排合适的职位。
这些职位大多为六部主事、太常博士、主簿、大理寺左右评事、国子监监丞等,当然,也有不少人会被授予地方官职,其中又以县令之职居多。
但无论如何分配,他们所获官职基本都为正七品官员。
正因如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般巨大的身份转变与仕途跃迁,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的至高追求与终极梦想。
在授官的次日,林玉城便依制前往翰林院报到。
此去并非是正式开启工作,而是依照惯例申请探亲假。
新科进士享有探亲休假的权益,这已然成为了朝堂上下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规矩,故而上司们通常都不会加以刁难。
并且,这探亲假的时长并非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是依据任职之地与家乡之间的距离远近而定。
林玉城祖籍位于江南水乡,路途颇为遥远,因而获批了长达两个半月的探亲假期。
此前,该进行的庆祝活动已然盛大举行,来自各方的祝贺也都纷纷送至。
故而林玉城在请得假期之后,未作丝毫耽搁,于次日便登上轻舟,和王梦瑶一起,沿着悠悠水道,直奔苏州而去。
那行舟之速,恰似“朝辞京城彩云间,千里江南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当林玉城的归舟渐近苏州,消息早已如春风拂过大地,传遍了整个苏州城。
人群中,林家族人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他们身着盛装,翘首以盼。
林家的长辈们手捋长须,眼神中满是欣慰与骄傲,仿佛看到了家族振兴的辉煌前景。
船舶还未靠岸,早有眼尖的瞭望者高呼:“林状元归乡啦!”
这一声呼喊,恰似点燃了欢庆的导火索,瞬间,整座城市都沸腾起来。
船尚未完全靠岸,岸边已是人山人海,密不透风。
彩旗如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似是在欢快地舞蹈,每一面旗帜上都仿佛写满了对林玉城的赞誉与期待。
锣鼓喧天,那震天动地的鼓点与清脆激昂的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凯旋之歌,声波在江面上层层回荡,惊起一群飞鸟。
人群之中,林家族人自是最为激动。
族中的长辈们身着华丽的锦缎服饰,虽身姿已略显佝偻,但此刻却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他们手捋长须,那长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欣慰与骄傲,仿佛已然看到了家族因林玉城而再度辉煌昌盛的灿烂前景,那是家族荣耀的复兴之光。
而那些年轻的林家子弟们,个个面若桃花,兴奋得双颊泛红。
他们蹦跳着、呼喊着林玉城的名字,声音清脆响亮,此起彼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声浪,在江面上久久回荡,似要冲破云霄。
与林家世代交好、相邻而居的王家,此刻也是倾巢而出。
王家族长王明神情庄重而又难掩喜悦,带领着族中德高望重之人站在人群的前列,他们的服饰虽风格各异,但皆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彰显着家族的不凡底蕴。
身后,一群王家子弟整齐地排列着,他们身姿挺拔,气宇轩昂,眼神中同样充满了对林玉城的钦佩与祝福。
林玉城的船缓缓靠岸,船舷刚一触及岸边的石阶,欢呼声便如汹涌的潮水般瞬间爆发,如雷鸣般响彻天际。
林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