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香菱学写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姑娘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立意真有趣了,连词句都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看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听就是了。”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
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可不知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去想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去想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
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
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靠了岸,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
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她讲诗。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
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现成。”
黛玉紧接着又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字,可谓神来之笔,巧妙地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盎然的景象浓缩于一个字之中。
首先,“绿”字不仅传达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视觉感受,更蕴含了生命勃发的内在力量。
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颜色描述,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仿佛读者能够看到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感受到春风吹拂下绿意盎然的大地。
其次,“绿”字的选择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感悟。
春天的江南,水乡泽国,江水潺潺,两岸的柳树、桃花、杏花竞相绽放,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诗人用一个“绿”字,不仅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还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美好记忆的共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希望与温暖的土地上。
再者,“绿”字的运用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新生与希望。
说着,黛玉又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