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五莲县街头镇雅岭村的历史和传说
五莲县街头镇雅岭沟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还包括一些感人的传说。村子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节孝碑,这些碑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历史与碑石
在街头镇雅岭沟村那宁静而古老的西街路旁,静静地矗立着一通年代久远的节孝碑。岁月的风霜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依然无法掩盖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此碑乃立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由当时的朝廷礼部郑重题奏,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亲自批准,最终由本家嗣子敬立于此,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要知道,这类节孝碑在古时可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它们往往详细地记录了那些女性为自己已逝的丈夫坚守贞洁、矢志不渝的高尚行为,代表着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忠贞不二之美德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在如今的五莲农村地区,仍然可以零星见到一些这样的节孝古碑。这些古碑大多是为了褒奖那些刚烈坚毅的女子而立,每一座碑都仿佛是一本沉默的史书,默默诉说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而在众多的节孝碑当中,位于现今街头镇雅岭沟村西路边的那一通清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的石碑尤其引人瞩目。当人们进一步去探寻这座石碑背后的缘由时,更是被深深打动,感慨万千!
且看那通石碑,其正面赫然雕刻着数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敕旌儒童迟青藜妻高氏节孝”。这几个字犹如龙飞凤舞般跃然于石碑之上,透露出一股庄严肃穆之气。
再瞧石碑的左右两侧,分别精心镌刻着清晰可辨的小字。左边刻着“光绪十一年礼部具题”,右边则是“光绪十二年四月嗣男连富立石”。寥寥数行字,虽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力量却不容小觑。它们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一转,便将那段被岁月尘埃深深掩埋的往事重新开启,鲜活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细细品味碑文,可以得知这座碑乃是经由朝廷主管礼仪、祭祀、文教等诸多重要事务的礼部郑重题奏,并恳请圣旨批准后才得以建立的。而且,此碑还是由光绪皇帝亲自下旨许可,最后由本家嗣子树立而成。这般规格待遇,绝非普通的节孝碑所能相提并论。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座石碑背后的来龙去脉,我们特意邀约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好友一同前往探寻真相。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迟家庄以及河东地区找到了珍贵无比的《迟氏族谱·迟君青藜传》。在仔细翻阅这部族谱时,惊喜地发现其中有着与此碑密切相关的详细记载……
话说这迟君青藜,表字子然,世代居住于照邑东部的迟家庄。此人自幼聪慧过人,但家境贫苦艰难。庄里设有一处学舍,每日都能听到朗朗的诵读之声传来,青藜常常悄悄躲在一旁偷听,久久不愿离去。
好在他们家族之中有位热心仗义之人,愿意借钱给他当作学费,这才使得他能够有机会走进学堂读书。私塾中的老师乃是同邑的廪生慧鹏南先生,当他听闻此事之后,竟然拒绝收下那笔学费,并将青藜招来自己门下教导。那时的青藜已经年满十二岁了。
这孩子读书速度极快,可以做到一目十行,而且读完便能默默背诵下来,如果有人从中抽考一个字,他都能准确回答出来,就好像那本书从未被翻动过一般。先生试着让他作文,只见其文章气势磅礴、生机勃勃。先生惊叹不已,认为他天赋异禀,于是愈发喜爱这个学生。
待到十七岁那年,青藜参加了县里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考完之后,他便跟随老师返回私塾继续深造。然而,就在某天夜里,先生入睡之后,竟然梦见青藜身着整齐的衣冠前来向他再次行礼,并说道:“弟子我要走啦。”先生猛然惊醒,心中满是疑惑,遂起身坐在床上直至天亮。
天刚亮的时候,其他学生们都已经各就各位准备上课了,可唯独不见青藜的身影。先生询问众人青藜为何还不起床迟到了呢?众弟子纷纷回答说青藜生病了所以卧床休息呢。先生不放心,又派人前去抬他过来。等把人送回家后,没想到仅仅过了三天,青藜就与世长辞了。
令人惋惜的是,青藜此前已经与高家女子订下婚约但尚未迎娶。在得知青藜去世的消息后,这位高氏女子发誓此生绝不改嫁他人,毅然决然地来到青藜家中守节,终其一生未曾改变心意。后来,海曲的训导官袁启成听闻此事深受感动,专门为她撰写了传记流传于世,至于其他详情我也就不再多述了。
话说呀,我和这迟氏乃是姻亲关系,所以对于他们家的情况那可是相当了解呢!要说这迟氏一族啊,那可真是世世代代都以忠厚老实而着称,他们对于后代子孙的培养教育也是尽心尽力,可以说是毫不吝啬啊!
再说说这迟君吧,也就是迟青藜啦,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智慧。说起读书来,那简直就是如有神助一般,进步神速得让人惊叹不已!大家都说,照他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必定能够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呐!只可惜啊,天妒英才,他竟然没能长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唉,实在是令人惋惜至极!难道说真如传说中的那样,是被上天召唤去撰写那华丽的玉楼诏书了吗?若不是如此,命运为何要对他这般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