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竟因此事?
事实也的确如同赵祯预料的一般。
感受到赵祯的目光之后,刘娥的眼神也眯了眯,道。
“吾与官家既召诸位前来,自然是觉得,的确有可再议之处,绝非拿朝廷政务儿戏……丁相公,你失言了!”
隔着帘子,外头众臣看不到太后和官家的表情。
但是,单从最后一句话的口气来说,太后显然是对丁谓刚刚的表现不甚满意。
至于丁谓,听到帘内这般说,他的脸色略显阴沉,并没有应答。
殿中的气氛有些尴尬,见此状况,一旁的任中正连忙道。
“太后圣明,臣等自然不敢妄加揣测,只是不知,到底是哪份制书让官家觉得不妥,还请太后和官家明示。”
中书数人当中,任中正和丁谓素来一党。
但是二人的性格却不甚相同,丁谓专横跋扈,睚眦必报,任中正的行事作风就平和许多。
正因如此,往往议事的时候遇到矛盾,都是他来当这个和事佬。
有了他这么一转圜,殿中的气氛稍松。
刘娥自然也不会因这般小事对丁谓揪着不放。
对着旁边的内侍偏了偏头,于是,后者捧着一份制书从帘后转了出来,开始读了起来。
“门下为臣之方,罪莫大于怀贰,御邦之道,罚莫先于去邪,朕初绍洪基,用明丕律,惩兹宿恶,以示不私。”
“……寇准久服显荣,荐登台弼,性惟复戾,志贮奸倾……李迪骤升钧宰,盖出寅缘,极口阿谀,公为党庇……曹玮、周起、王随、王曙、盛度等……伊丑徒干纪之际,属先皇违豫之初,罹此震惊,遂成沉剧。”
“……今各第等责降,并从别敕处分……使御史台及都进奏院遍行告示,并下开封府出榜晓示,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既然是正式的制书,自然是以皇帝的口吻拟定的。
只不过,随着内侍读出其中的内容,在场的一众大臣,神色却不由变得古怪起来。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会是因为这桩事!
这份制书的内容概括起来非常简单,就是继续对寇准一党进行贬谪。
其中提到这些人,李迪,曹玮、周起、王随、王曙、盛度……都曾是寇准的亲信党羽。
后来,因周怀政谋逆一事,这些人皆遭牵连,并被贬黜。
作为一个文盛武弱的朝代,大宋的朝堂被文人把持已久。
没有了武将争夺权力的威胁,紧接着而来的,自然就是无休止的内斗。
历朝历代,几乎没有一个朝代,党争有宋朝这般剧烈和不加掩饰。
在大宋,党争的胜利方对落败方穷追猛打是极其正常的事。
更不要提,丁谓的性格跋扈,当初寇准在朝时和他是死对头,二人几乎是不死不休的关系。
天禧年间的那场政变失败后,双方胜负已分,但是仇恨却并不会因此解除,反而愈演愈烈。
正因如此,这些年以来,丁谓每每升官,都要对寇准等人再加打压一番……这几乎成了他的习惯,包括这次,也是一样。
甚至于,如今他们面前的这份制书,都几乎是丁谓自己操刀写出来的。
……丑徒干纪之际,属先皇违豫之初,罹此震惊,遂成沉剧……
这一句话,直接把先皇重病的原因,归结于寇准等人的不轨举动。
这几乎是要把寇准往死里整,可见丁谓对他到底有多恨。
实话实说,其他的宰执当初看到这份制书的时候,也曾隐晦的对丁谓提过意见,觉得他这么做有些过分。
但是,丁谓执意如此,其他的人也不好继续坚持。
毕竟,朝堂风气如此,党争中落败的一方,就是要任人鱼肉,丁谓这般屡次打压的作风虽然一直引人非议,但最多也不过是议论他气量狭小而已。
再有就是,当初寇准的那件事,真正针对的是刘娥。
底下大臣若是说的多了,引起宫中太后的不悦,才是自找麻烦。
正因如此,这份制书虽然有所争议,可最终诸宰执还是一同签押,送入了宫中。
但让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件不算大但却颇有些敏感的事,竟然引得了官家的注意。
而且,竟还直接了当的对制书的内容提出质疑,乃至是闹得将所有宰执大臣都召了过来。
官家……到底在做什么?
和皱眉思索的众人不同,丁谓在听到这份制书时,脸色可谓是精彩之极。
原本他以为,官家向他发难,会是因为‘那桩事’,可没想到,居然是为了这份制书。
心中微微放松的同时,丁谓的眼中,忍不住闪过一丝诮讥之色……
他到底还是高估这位小官家了,居然会蠢到用此事来做文章。
难不成,这官家发难之前就不想想,为什么这份制书言辞如此狠厉,可诸宰执却还是通过了吗?
扫了一眼周围和自己一起来的人,丁谓此时越发确信,太后之所以将他们所有人都叫过来,根子上是因为官家此举惹怒了她老人家。
闹这么大的动静,其实就是太后想给官家一个教训而已。
一念至此,丁谓的胆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