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群贤毕至,众正盈朝
青年踏入皇殿,并未如往常那般卸甲,包括玉冰莹在内的其他人皆不在殿中。
因为,元妃要定期帮几个伤员疗伤。
十一年时间并不长,当年之人,不是伤没好就是人没醒,都快能凑一组老弱病残组合,就算玉冰莹与巫门衍奇双管齐下,也只是能缩短恢复时间,更不用说,她自己也是伤员。
披甲坐在主位,姬青阳翻阅着卷宗,对近年发生之事的细节有了了解。
没过多久,一身灰衫的问奈何来到皇殿。
他的宿疾已被巫门衍奇治好。
只是,不知是否因为近年操劳过多,使得他一头青丝尽成白发。
“吾皇此番准备停留多久?”
姬青阳的君主离线制,不是什么都不管,垂拱而治也不是真的把事情丢给其他人,形象来说就是让众人得以各司其职。
重整山河,让百姓能休养生息,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发展生产力。
诸多政策都是姬青阳制定其余人执行。
所以问奈何对此并无怨言,他是自愿加班。
因为,轩辕皇不是出去外面潇洒,而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做他该做的事情。
“若无要事,短时间内不准备外出。”姬青阳自主位起身出现在殿中:“这些年有劳司空操持内外。”
“分内之事谈何有劳?”问奈何回道。
“哈。”
“重整山河过程中,我有一想法,先前已与元妃和山座商议,而今吾皇归来,自当禀告。”
“愿闻其详。”
“请吾皇增设太史令。”
“哦?可是宗伯那边做事不周全?”
“此事非大宗伯一人可成,而且需要消耗不菲的人力与物力。”
太史令的职责乃是整理史料,它不是单独指某个人,而是一个机构,时至今日,轩辕城确实需要它的存在。
“既然要收集典籍与文献,还要整理,来源不会局限于轩辕城或三教、世家。将这些典籍收集起来之后再分辨真假与价值。
然后,自其中抽丝剥茧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应当能接近历史真相。”
“同时还要负责对日后发生之事进行记录。”
“这样的重任,并非随便找几个人,就能肩负起来。”
问奈何在陈述讨论结果:“非是亲历者,与真相之间本就有一层迷雾,典籍在不同的势力中一代代流传,难免会出现偏差。”
“如果没有足够的学识与判断力,就算拿到典籍,若是采用错误的信息来重新编纂,最后得到的结果只会距离真相越来越远,退一步讲,就算是亲身经历者,所看到的、听到的,也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
“都不需要倒腾几手,传播几次,它本身距离完整真相就有偏差。”
“从单独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只能得到他看到的部分,谈不上完整,也谈不上真相。”
“有合适人选吗?”姬青阳没有过多询问,问奈何说的那些,他全部可以理解,对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王朝而言,修史,确实重要。
怎么说呢。
历史,人文,乃至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这个被战火摧残的世界孕育反思。
以至于让人在看到它们之后,会深入思考。
这里不是指三教典籍,而是指——
为什么武者、修行者会诞生在这个世界?为什么本族、各族会互相争斗?为什么掌握力量的群里只会以战斗解决问题?为什么争斗、战争永远看不到结局?为什么想要通过人与人互相理解达成和平、达成天下大同注定会失败?
苦境存在的问题不少,幸运的是,这个时代它们没有尾大不掉。
所以,只有将它们想清楚,将它们搞明白。
这个世界才能摆脱乱世带来的影响。
当一个个问题得到解答,江湖,厮杀,才不会是武者唯一的归宿。
修史不仅仅是在修史,太史令所负重任,包括将姬青阳那一套理念雏形完善,让它的逻辑足够缜密,经得起论证。
更有甚者,要后人能够将它复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只有答案而没有论证过程,就像姬青阳当初与御天渺谈论的那些,很容易出现问题,在轩辕城进修多年后问奈何有这个觉悟。
“儒门。”
“仅此而已?我还以为你们已有人选。”
“此事非一朝一夕可成,不过,元圣一脉当能承此重任。”
所以,问奈何将目光放在夏戡玄等人,因为他们当初听姬青阳阐述过理念。
轩辕皇与司空自有默契:“我给老兄修书一封,你们自己去谈。”
然后问奈何谈起另一件事:“登道岸的符篆量产计划,已经开始进行初期调试。”
“此事我已看过,比我预想中要快上不少。”
并非所有的符篆都需注入精气神,姬青阳在递回的卷宗看到,登道岸方面,在问奈何的帮助下已经在尝试建立流水线。
即统一在符纸上画出符篆再灌注元气,日用的符篆要求不会很高,但是需求量大。
这样下去,姬青阳都在怀疑,苦境是不是能够发展出符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