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阪泉之战
远古、上古时期发生的第一次战争,发生在何地、何年、何月?结果如何?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通过神话和历史传说,可以认为阪泉之战,是上古时期发生在华夏大地的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双方,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俩,炎帝和黄帝。兄弟俩都是少典氏后裔,但为了权力大打出手。
其实在阪泉之战之前,炎帝部落曾经讨伐过斧燧氏。只不过双方交战规模较小,不能称为一场战争。当时炎帝、黄帝和蚩尤,是上古时期华夏大地的三巨头。炎帝是神农部落的首领,黄帝是有熊部落的首领。首先在中原立足的,却是九黎部落首领蚩尤。
蚩尤的实力是最强的,他率领手下81个部落,时刻准备从东夷往中原及西部发展。面对咄咄逼人的九黎部落,炎帝和黄帝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在黄帝看来,兼并炎帝部落是当务之急。
这是因为,黄帝部落当时并没有与中原接壤。黄帝部落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往南经过炎帝部落的地盘。面对日益衰落的炎帝部落,黄帝打算先兼并炎帝部落,然后再与蚩尤争夺中原霸权。
炎帝部落发源于姜水,故以姜为姓;黄帝部落发源于姬水,故以姬为姓。随着炎帝部落的衰落,原来归附于炎帝的一些部落,逐渐脱离了炎帝,而归顺了黄帝,炎帝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兄弟俩都在进行各方面的准备。炎帝加强了与周边中小部落的联系,鼓励部众开垦荒地,多种植农作物,以备不时之需。黄帝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积草屯粮,抓紧训练士卒。
为了团结各部落,黄帝亲自制作了一面大旗,并且在旗子上绣了一条金龙。或许,这就是后世将帅们领兵打仗,要有一面大纛旗开路的源头。黄帝手下有六大氏族,分别以熊、罴、狼、豹、貙、虎为图腾。这六大氏族,也制作了有本氏族图腾的旗帜。
另有四个依附黄帝的氏族,也制作了有各自图腾雕、鶡、鹰、鸢的旗帜。虽然双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但黄帝并没有主动出击。反而是作为兄长的炎帝,在黄帝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阪泉之野用火攻,首先向黄帝部落发起了进攻。用火,是炎帝部落的特长。
黄帝的都城轩辕城,因为被炎帝率领的部众围困,并且在周围点起无数的火堆,导致白天烟雾弥漫,晚上城外火光冲天。
接下来,就具有神话传说色彩了。黄帝的大将应龙,给轩辕城一带带来了倾盆大雨。顷刻间,城外的火堆被雨水浇灭。随后黄帝命令打开城门,亲自率领大批将士,把炎帝及其部众赶到阪泉附近的一个山谷。黄帝念及兄弟之情,吩咐将士不能伤害炎帝。
在包围了炎帝及其部众以后,黄帝命令手下将士,在阪泉河谷竖起七色大旗,摆出了星斗七旗阵。炎帝无计可施,但又不愿意投降,双方僵持起来。眼看着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炎帝只好命令手下人马与黄帝部众在阪泉河谷交战。但两次交战,皆失利。
黄帝的星斗七旗阵法,让炎帝部众眼花缭乱。无奈,炎帝率领部众,上到了附近山崖上。还好,山上有一些野果、野兽可以充饥。被围困的炎帝部众,战斗力越来越差。而在外面的黄帝部众,因为可以轮换,可以随心所欲操练,战斗力大大提高。
在三年时间里,炎帝、黄帝在阪泉之野,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每一次战役和战斗,伤亡最多的都是炎帝部落。但炎帝仍然没有投降的意思,于是黄帝一边劝降,一边命将士挖掘地道。
黄帝一边声东击西,一边命令将士日夜挖掘地道。早已筋疲力尽的炎帝部众,被从多个地道钻出来的黄帝部众俘虏。炎帝阵营大乱,炎帝本人,也成了黄帝的阶下之囚。
黄帝并没有对炎帝部众赶尽杀绝,而是与炎帝一起,商议双方部众合并、融合事宜。炎帝思考再三,权衡利弊,鼓起勇气做了黄帝的臣下。俯首称臣的炎帝,与黄帝一起,把双方众多的部落,组成了炎黄联盟。炎黄联盟,就是华夏联盟的前身。
炎帝、黄帝部落联盟的大融合,是华夏大地部族、氏族融合的开端。自此以后,华夏联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壮大。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充足准备以后,黄帝、炎帝准备与蚩尤决战。
阪泉之战的地点在哪里?可以说众说纷纭。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当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这里有桑干河、洋河等河流,并且有一些并不高的山丘。山丘上有茂密的山林,各种野兽在林中奔跑。河流沿岸,是适合种植农作物的河谷、平原。
这样的地形地貌,与流传下来的阪泉之战描述,可以说非常接近。一些观点认为,阪泉之战可能发生在河北省南部的巨鹿,或者发生在江苏省的彭城,甚至发生在河南省洛阳的孟津,未免扯得有些远。因为这些地方,当时并不是炎帝、黄帝所居之地。
阪泉之战,炎帝、黄帝各自率领的将士有多少?都有哪些着名将领?双方各伤亡多少?由于年代久远,也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并没有确切的数字。相信双方交战的将士,不会达到数万人。
阪泉之战,加速了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为基础的氏族、部族、部落大融合。对凝聚华夏民族的人心,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