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若敖氏之乱
楚庄王开始与王孙满斗智斗勇,继位已有七年的楚庄王,根本没有把王孙满放在眼里。楚庄王试探着说,楚国有的是铜,铸造九个大鼎,放在楚国的宗庙里,岂不是易如反掌?
王孙满回击道,得天下在德不在鼎,虽然周王室衰微,但周王室有七百多年的天命。天命不可违,鼎的大小、轻重不可问。
楚庄王在王孙满面前,可以说灰头土脸。如果他这个时候攻打周王室,那么中原所有的诸侯国,肯定会群起而攻之。于是,楚庄王在展示了楚国的实力以后,就率领楚军准备返回楚国。
进入春秋以来,周王室出现了两位着名大臣。一个是王子虎,一个是王孙满。但偶尔出现的股肱之臣,并不能扭转周王室行将就木的命运。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一个人只要立国,成为国王或诸侯国国君,国王和国君本人,还有其家族其他男性成员,一定是妻妾成群。这些人所繁衍生息的子孙后代,也一定数量庞大。久而久之,争权夺利必然出现。
后来被楚庄王重用的孙叔敖,其实并不姓孙,而是与楚国王族一样,都是芈姓。孙叔敖的父亲是蒍贾,所以蒍是其家族的氏。
蒍贾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对,他就是借楚庄王之手,除掉了斗般的那位。现在斗越椒成了令尹,蒍贾当了司马,同样的戏码再次出现。两个人的明争暗斗,把楚国朝堂搅动得天翻地覆。
斗越椒是楚国第十二任令尹,与第十一任令尹斗般一样,均出自若敖氏家族。楚若敖作为楚国第十四任楚王,其后代繁衍生息的子孙、后裔比比皆是。以至于形成了与楚王分庭抗礼的局面。
在这十二个楚国令尹中,有九个来自若敖氏家族。某个或某些文武大臣想反叛,想篡位当国君,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来做支撑。杀死斗般,就是楚庄王为了打压若敖氏而采取的行动。
公元前605年,经过与族人一番密谋,斗越椒首先派人囚禁了司马蒍贾,随后蒍贾被杀。下一步,就是攻打返回的楚庄王。
为什么楚庄王继位以后不敢有什么动作,就是为了防范若敖氏。但怕什么来什么,随着蒍贾被杀,斗越椒兵峰所指就是楚庄王。尽管楚庄王有所防备,但在外出征战回来的路上,楚庄王还是与反叛大军不期而遇。楚庄王做出部分妥协,但斗越椒不答应。
楚庄王许诺斗越椒的条件,是把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三代楚王的子孙后代为质,但志在必得的斗越椒,坚决不答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互相交换儿子或家族成员为质很普遍。为了各自利益,牺牲子孙的自由。最着名的莫过于周郑交质,周桓王与郑庄公互相交换儿子为质。
楚庄王为了自己的君位,竟然允诺把父祖三代的后人交给斗越椒。如果斗越椒接受了,囚禁了这些人,甚至杀死几个。然后有恃无恐继续反叛,情况会怎么样呢?恐怕结局更难以预料。
若敖氏家族的反叛图谋,已经延续了几代人。到了斗越椒担任令尹之后,其家族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欲罢不能的斗越椒铤而走险,此时不搏何时搏,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烝野,是斗越椒反叛的大本营。楚庄王率领的北伐大军,与斗越椒率领的叛军,在皋浒正面相遇。国都郢都,早已经被若敖氏的势力控制。如果斗越椒能击败楚庄王,楚王非他莫属。
斗越椒率领的叛军养精蓄锐,楚庄王率领的楚军远途从洛水返回。战斗力谁强谁弱,一目了然。继位十来年的楚庄王,多次率军西征、北伐,各方面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一条河横亘在南归的路上,楚庄王首先命令将士们把桥拆掉,然后等待着叛军到来。
斗越椒打算寻找水浅的地方,然后伺机与楚庄王决战。但楚军在北岸如临大敌,叛军难以过河。两军对峙,互不相让。
楚庄王让将士们大喊,要活捉斗越椒。斗越椒大怒,命令手下士兵射箭。但毕竟隔着一条河,有的箭勉强射到了北岸,但已经是强弩之末。那些力气小的,射的箭落到了水里。
斗越椒是楚国的射箭高手,他隔着河朝楚庄王的兵车射了一箭。这一箭穿过鼓架钉在铜钲上。紧接着又飞来一箭,从兵车盖下面飞了过去。楚庄王身边的将士知道斗越椒的厉害,无不惊骇。
这时,一个手持弯弓,身挎箭壶的小校来到楚庄王面前请战。这名小校默默无闻,以至于连楚庄王也不怎么熟悉。小校通报姓名以后才得知,原来这名小校叫养由基。
养由基朝南岸的斗越椒大声喊道,要和他比赛射箭,三箭定胜负。斗越椒心想,哪里来的无名小卒,名不见经传,竟然敢在我面前斗门弄箭。斗越椒没有犹豫,就答应和养由基比试射箭。
隔着河,两个人每人射三支箭,斗越椒先射。当第一支箭射来的时候,养由基用弓轻轻一拨,箭就落到了河里。
百发百中的斗越椒,见第一箭没有射中,心里就有些发虚。随后斗越椒又射出第二支箭,养由基往下一蹲,又躲了过去。
只剩下一支箭了,斗越椒心里慌张起来。于是大声朝养由基喊道,不许躲闪,躲闪算什么好汉。养由基没有犹豫,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