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岸边牛背上的天才少女 > 第70章 高考前登文峰塔

第70章 高考前登文峰塔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朋友,如果你喜欢文字,我想你一定听说过文峰塔,也许你还登过文峰塔,而且还不止一次。

文峰塔,这个名字,只在口中轻轻一念,就有点让人忍不住心生敬仰。

?文峰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意义。?

首先,文峰塔象征着智慧与学问,作为高耸的塔楼,它代表了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和尊重。

其次,文峰塔在佛教文化中也有重要地位,象征着修行和精神追求,常被供奉在佛寺内,供奉佛陀的舍利或经卷,是修行者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此外,文峰塔还被视为祈福和祝愿的象征,人们会在塔前燃香祷告,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最后,文峰塔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智慧的积累。?

而在米仙县,就有这么一座文峰塔。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飞机夷平了整个米仙古城,附近的建筑瞬间化为枯草荒烟。而近在咫尺之间的文峰塔,居然在重磅炸弹轰然炸开时幸存下来,不能不说它是一个奇迹。

的确,它的存在是一段历史。它能完好幸存更是一个奇迹。

所以,文峰塔很值得一游。

于是在高考前夕,班主任特意组织同学们去游文峰塔。

那么如此神秘并且听起来还透着神圣的文峰塔,它究竟在哪里呢?

说起来,它其实一点也不远。

它就距离学校附近两公里左右。

二中的莘莘学子,一直在它默默的注视下,茁壮成长。

难怪二中一直以文科成绩出名,此塔估计功不可没,二中的学子们一直被它的文气静静熏染。

先说说此塔的历史和由来吧。

在清朝光绪年间,由退休赋闲在家的某省兵备道台,米仙人曾先生牵头,汇集了精通风水堪舆的术士,在县城文庙大殿前立一根标杆,以罗盘上的“巽”(八卦之一,东南方)字方,远照青川坛,然后移动另一标杆,直到青川坛脊上的某一点。

当罗盘的指针显示,两杆在“巽”点上完全融成一线时,众人拍板敲定了文峰塔的选址。

就此位置开挖,掘土不到一尺,就发现了城士台砖。

原来,这里竟然是明代文笔峰的原址。继续下挖,人们惊奇地发现一座完整的六面石脚。

相隔三百多年,明清两朝的塔址竟然会重合在了青川坛上的同一点上!

青川坛建于明朝年间,即公元1300多年由当时米仙知县所建,位于米仙城东二华里、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的一片高岗地上。

高岗的最高处,曾筑有祭坛,这片岗地也因坛而得名。

自明朝以来,每年立春前一天,当地官员斋戒沐浴,身着朝服,率领众属吏,登坛祭祀,以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传,当年站在青川坛这城东的制高点上,透过远树近川,可远望城外的多宝寺和大东门城内的“老鹤塔”,这些都是东城一带与青川坛一样的胜景。

可惜晚清时,祭坛颓废。

七安和同学们走在青川坛上,园内数条镶嵌着鹅卵石的林间小道,曲径通幽,把草坪、花坛、小桥和绕园的流水连在一起。

青树绿草无处不在,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中。

而文峰塔的修建自光绪年间,费时四年后竣工,耗资相当于全县三年的钱粮。

这座七层高塔是由巨砖青石砌成,当年的工匠们肩挑背扛,在最原始的条件下艰难施工。

施工中的机械是“天车”(杠杆),蚁群般的民夫用它将笨重的大青石一层一层往上绞。

文峰塔门上匾额“青云直上”四字,题写此匾的人,正是曾老先生的长子,光绪癸未年进士小曾的手迹。

文峰塔完工后,人们用余资在塔北建了一座院落楼台俱全的文昌阁,人称文峰庙。

清末民初,文峰庙住进一位名叫慧根的和尚,慧根和尚在文峰庙院中育出了三色牡丹,即一株牡丹上同时绽放出大红、粉红和纯白色的三种花朵,花朵大如碗口,是当时文笔峰下最为夺目的景致。

再往后,又有人将这些建筑和建筑周围约万余平方米场地,以青树藤蔓交织的篱笆围成院落,并在院落正前方建了一个四柱的石牌大门,题名“勤园”。

园中遍置松柏花木,更有荷花水池和名为“波心亭”的六角草亭,成为晚清至民国期间米仙城郊有名的公众园林。

每当文峰庙牡丹盛开、或园中菊花怒放的时节,园中游人如织。

同学们在塔下仰视塔身,宝塔直如升腾入云,沿石阶拾级而上,站在顶层纵目远眺,则可见青山苍莽,慧水潆波,街巷纵横,城廓如画。

一时间,同学们竟有荡胸生成云,会当凌绝顶的感觉。

看来此行不虚,班主任真可谓用心良苦。

临考前,带同学们过来沾沾文气,定定心神,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士气,让他们坚定信念,满怀必胜的豪情,向高考出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