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重生八零之姐不是学神 > 第9章 我也会跳

第9章 我也会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傍晚六点,村里的广播准时响起,地里忙活的农民们陆续收工回家了。

丰英丰雪姐妹俩赶紧收拾好玉米,把玉米芯堆到柴房里。之后抬着淘筐,去屋后的窖坑拣红薯去洗。

洗红薯需要姐妹俩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C省中部冬天的气温在零度左右,偶尔下雪,但天气干冷,红薯放在外面会被冻坏。所以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背风处挖个两三米高的窖坑装红薯,留个仅一人能进出的洞口,用茅草掩好,既保暖又方便进出。

丰雪家捡了个大便宜,直接用废弃的沼气池当窖坑。

七零年代,C省某县陈姓大神利用土法制取、利用沼气的事闻名全国。随即,一股沼气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巴蜀大地再蔓延到了全国,各地纷纷组织人员前去参观取经。

洋县学习回来后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在各公社各大队大修沼气池,收集猪粪和植物的杆茎等密闭发酵产生沼气,用来照明、煮饭。一开始效果不错,但后来由于管理、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不到几年,沼气池陆陆续续被停用,最后无人问津。

队上有一个沼气池正好在丰雪家屋后。

池子呈圆锥形,上小下大,内壁用三合土细细地糊了一层。池子一大半深埋进土里,一小半露在外面。顶端有一个圆形水泥盖子封住洞口,腰部也有一个一人多宽的方形开口。腰部开口处的高度正好和地面齐平,丰家的红薯就是通这个洞口运送的。

丰雪手里拎着小圆筐,猫着腰钻进沼气池。只见池子地上靠墙壁整整齐齐码着一大堆红薯,跟小山似的。

她小心翼翼地从陈红薯那边的外围拣起,耙烂发霉的则扔到另一边的空地上。

丰雪很快满一筐拎到洞口,递给等在那里的姐姐。丰英蹲下接过再站起来把红薯倒进淘筐里,再把圆筐轻轻丢进洞里。

姐妹俩流水线作业拣了大半筐后,丰雪从窖坑里钻出来,仔细把洞口捂得严严实实。

丰英利索地把筐绳挽了两圈,丰雪把长长的纤担套进绳圈里,再把筐绳压在纤担正中间。丰英又把绳子往自己这边挪了挪。姐妹俩略一屈膝,把纤担压在一边肩头上,同时站起来,步调一致抬着往河边走。

她们吭哧吭哧抬着淘筐慢慢挪动脚步。

为了省力,姐妹俩远远地抬到了纤担的尽头。筐子很重,压得纤担中间沉了下去,筐也随着脚步的移动而一颤一颤上下颠簸。

走到河边,姐妹俩把淘筐小心地搁在台阶上,抽出纤担,把筐慢慢挪下台阶,推到河里。

丰英双手用力拽着筐绳不让它往下沉,丰雪双手握住竹锤棒,使出吃奶的劲一下一下用力往下杵。

红苕在筐里忽上忽下不断翻滚,表皮的泥巴慢慢被蹭洗干净,一个个灰头巴脑的红薯露出了它们胖乎乎的真面目。

洗好了,姐妹俩又拽着绳子把淘兜拖起来放到台阶上,等水漏得差不多再抬回家,放在院子里屋檐底下。

此时丰秀已经把两口锑锅加满水盖好锅盖,大铁锅里也加了两瓢水烧着。然后她挑了几个形状规则、外表光滑的白皮红薯,小心用菜刀削掉表皮,露出了里面的桔粉色,再砍到锅里煮着。

丰家的灶台上砌了四个灶眼,形成一个连通的L形,烟囱则立在L形的直角转弯处。

每一条直角边都放了两口锅,一口铁锅一口锑锅,铁锅都安在灶门处。小铁锅靠近水缸,主要煮饭炒菜;大铁锅靠墙,专门煮猪食。

不管烧哪口铁锅,长长的火尾都能燃到锑锅那儿,就是说只要动烟火就有热水用。在以烧柴火为主的年代,这种设计是非常实用的。

丰雪走进灶屋,麻利地从面袋子里舀出一些灰面倒进面盆里,边少量加水,边用手飞快把面粉搅动面粉。不一会儿,面粉凝结成了一个个大小均匀纺锤状的面疙瘩。

她翻了翻盆底,把剩余的干面擀到一起又加水和了和,再把手指上糊的面粉也搓到面盆里。

不多时,锅里的红薯煮的软烂,汤水也变成了浅褐色。她轻轻抓一把面疙瘩,一边洒一边搅动。锅里的汤再次沸腾,面汤眼见变浓稠,丰雪迅速把疙瘩汤舀到盆里。

然后她快步出门,在屋后的柏树上扯了几个嫩嫩的八月瓜(佛手瓜)下来。

八月瓜的皮很硬,表面还有小刺一样的突起。丰雪仔细削干净皮后再对剖开,挑出中间的白嫩嫩的种子,切片后再细细切丝。

她又顺手在屋檐下扯下几个干海椒切段,剥两瓣蒜切碎,然后烧锅刷油,下干海椒和蒜粒翻炒片刻,下八月瓜丝翻炒至绵软变色,放少许盐起锅。

看看饭桌上的酱碗,又去自留地里扯了几颗小葱,洗干净用刀切细,放到酱碗里拌匀。

听到门外传来说话声,姐妹俩赶紧把饭菜端到桌子上。

外婆满面笑容走进灶房,手里拿着一个大鹅蛋,身后还跟着条小尾巴。

外婆笑眯眯地说:

“来,幺孙,今天晚上蒸个蛋,给我幺孙补一补!我幺孙今天争气了!跳了级,还给家婆省了钱,啧啧,那个火全,哼!我幺孙一根指头他都比不上!”

幺弟急了:“家婆,我也要吃蛋蛋,我也会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