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金殿传胪
殿试一结束,负责殿试事宜的官员们便即刻投身于那至关重要的考生成绩排名研判工作之中。
只见诸位官员皆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一丝紧张与焦虑,额头之上也隐隐有汗珠渗出,他们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且不容有失。
彼时,气氛凝重而紧张,只因仅仅两日之后,那盛大且荣耀无比的金殿传胪大典便将拉开帷幕。
数百位考生的命运尽系于这一方方试卷之上,官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全神贯注地逐一对试题深入探究,审慎打分,而后精心排序。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任务,便是从众多试卷里遴选出成绩名列前茅的十份卷子。
盖因圣上将于其中钦定三甲排名,此等抉择关乎社稷人才之选拔,意义非凡。
官员们深知,若所呈试卷不合圣意,一旦圣上否决,那便是灾难性的后果。
他们在圣上心中辛苦积攒的地位将会轰然崩塌,仕途之路恐将自此黯淡无光。
历经一日夜的艰辛努力,十份堪称完美、毫无瑕疵且名列前茅的试卷终于被精心挑选而出,呈送至当今圣上的御案之前。
而位列榜首者,正是那已然连中五元、声名远扬的会元林玉城的试卷。
圣上龙颜大悦,心中满是好奇与期待,急于一探这位才情卓绝之士究竟有何惊世骇俗之本事。
待展开试卷细细研读,只见其文辞优美,立意深远,论述精妙,真可谓是锦绣文章,字字珠玑,令圣上越看越是欢喜,不禁拍案叫绝,只觉此卷处处贴合己心。
圣上兴致盎然,已然提起御笔,准备润色之后钦点其为状元。
然身旁贴身太监见状,赶忙轻声提醒道:
“圣上,不妨且先看看其他试卷,广纳贤才。”康熙帝微微颔首,目光从试卷上移开,瞥了太监一眼,应道:“也罢,朕且瞧瞧其他可堪造就之栋梁。”
言罢,便依次拿起其余试卷审阅。
然虽诸卷亦各有千秋,却再难让圣上寻得初看林玉城试卷时的那番欣喜与震撼之感。
待逐份看完,圣上又不由自主地回转身,再次拿起林玉城的试卷端详,心中愈发笃定,此卷实乃天赐佳作,真真是一字都难以改动。
圣上不禁慨叹:
“此子真不愧是文曲星下凡,民间有云‘有叫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今日一见,方知所言不虚。”
语毕,圣上豪情满怀,大笔一挥,在林玉城的试卷之上,郑重写下“状元第一名”。
随后,又仔细考量,点了榜眼王敬铭与探花任兰枝,此二人亦是才情出众,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金殿传胪”,此乃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至高无上的荣耀时刻。
在当时,世人皆将中进士比作“鲤鱼跳龙门”,其喻意深刻而贴切。
一旦有幸于“黄榜”题名,便仿若一步登天,身价陡然百倍,自此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皆会接踵而至。
清朝统治者深谙此道,故而以功名利禄为饵,巧妙地笼络天下读书人之心,以保人才济济,江山稳固。
自清代初始,传胪大典于太和殿举行。
直至乾隆时期,因种种缘由,改为在保和殿进行。
殿试过后两日,便是皇帝召见新科进士的重要时刻。
是日,新考取的进士们皆身着华丽公服,头戴象征荣耀的三枝九叶冠,身姿挺拔,恭恭敬敬地伫立在天安门前,心怀忐忑地等待着传呼之声。
待宣召之声响起,他们便与王公大臣们一同鱼贯进入太和殿,依序分列左右,屏气凝神,肃然而立,恭听那决定命运的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与名次。
此即为“金殿传胪”,“胪”者,陈列之意,所谓“传胪”,便是依次唱名传呼,引领新科进士进殿晋见皇帝,接受圣恩与天下人的敬仰。
此时,考官手持金册,清了清嗓子,朗声宣读:
“……皇恩浩荡、开科取士,为国选才,出身莫问。
今五十二年殿试结束,由陛下策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一百一十二名,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百八十六名,如下……”
读到此处,考官微微一顿,整个太和殿前瞬间鸦雀无声,众人皆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着那最为关键的时刻。
“殿试一甲第一名……林玉城!”
这一声高呼仿若洪钟大吕,响彻云霄。
刹那间,两边威风凛凛的大汉将军便如接力赛般齐声喊道:
“一甲第一名,贡生林玉城觐见……”
那雄浑有力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时间,整个太和殿前,都回荡着这同一句话,声震九霄,气势磅礴。
林玉城乍闻此声,竟一时愣在原地,仿若被施了定身咒一般。
直至身后的王敬铭悄悄伸手捅了他一下,附耳轻声道:
“快上去,林状元!”
这才如梦初醒,大脑一片混沌,完全是下意识地起身,只觉心脏砰砰狂跳,似要跳出嗓子眼,脑海中则是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
如同被丝线牵引的木偶一般,机械地跟着那引领的官员缓缓进殿。
在那轻如游丝却又庄重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