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3
姐不会再来相送,闻得此曲不由双眼一热,命人稍候片刻,自己快步跑下船去。他未曾察觉,上官云竟也随在身后,不声不响地跟了下来。
上官云鬼使神差地跟下船,待到谢候发觉,转头疑惑地看向他,他方才如梦初醒,立刻走到亭亭身前蹲下。
亭亭乖乖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她还认识他,笑着唤他:“上官哥哥!”
上官云声音有些飘,手也略有些抖,他捏着亭亭粉嘟嘟的小脸,一本正经地纠正道:“亭亭叫错了,我与你逢春表舅亲如兄弟,你该唤我一声上官舅舅才对”
谢候的眉毛已经扬得一高一低,乜他的眼神多了几分玩味。
第121章
太尉府,武威堂。
墙上张贴一副崭新的巨型舆图,与旁边那个旧的相比,新图符文标识细致,笔触清晰利落,其中山岳河防、城邑村镇莫不历历,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皆有校准,较之荆州府库存留的昔年旧本准确许多。
这副图便是谢候大半年来的心血,从前他没有资格进入中军大帐参详军机,如今携图归来,李勖准允他上堂为众将讲解此图。
“诸位都知道,大军远行,运粮最为急务。候曾粗略算过,若一个民伕能负米六斗,一个卒子可自携五日干粮,则两人一去可维持十八日,若是算上往返,便要减半为九日。这还只是粗略估计,若是算上途中损耗、牲畜消耗以及人员伤亡,那便更加……”
“这些我等早就知道,还请谢郎君直入主题吧!”
谢候难得有机会参预战略要事,为了显示自己并非白面书生,特地准备了这么一个开场白,不想刚开了头就被人不客气地打断,一时有些尴尬。
李勖专注地看着舆图,表情是一贯的没有表情,看不出来是不以为意还是没有注意总之是没有任何反应。谢候的面皮还是有些薄,为堂上这么多武将的豹眼豺目一盯,脸就有些发热,心里跟着发虚。
卢镝粗声道:“这舆图是你亲手绘制,上面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你的脚印,胡地情形如何,没有谁比你更清楚!既然诸位将军想听些没听过的,你便教他们开开眼!”
他一开口,卢锋便瞪他卢镝说完也瞪了一眼兄长,示意他少管闲事。
谢候定了定神,继续道:“大晋攻燕,奔袭千里而畜力不足,粮草辎重难以依赖人力和畜力运输,因此伐燕必循水路北上。”
他用巨光剑在舆图上点划出三条线,“欲取燕都洛阳,大军渡淮后必沿这三路进发,没有其他选择。”
众人视线随他所指,只见那三条线分别是:自寿阳溯颍水经项城而取许昌的西线,自彭城溯汴水而取仓垣的中线,自下邳溯沂水取广固而后经巨野泽入黄河奔洛阳的东线。
当年何威伐燕走的就是中线和东线,其族弟何新从李勖处盗出的舆图上,标注的也正是这两条线。
许昌至洛阳尚有一段不短的旱路,因此西线只能遣小股部队先行,作为行军的先锋,主力部队和粮草辎重还是要依赖中线和东线,只有进入黄河,之后的补给才能无忧。
李勖要谢候深入燕境,就是要实地勘测这两条线是否可行,汪道铎等一干何威旧人的经验,李勖只信一半。
谢候继续道:“若走中线,则必经石门入黄河,然而石门自汉代起便时常淤塞,自从南北分立以来,河政荒废,石门关久未疏通,已经严重堵塞,如今汴水北道几近枯竭。我估计,即便是六七月份淮北雨水丰沛的季节,汴水也很难吃住运粮的重船。”
这倒与汪道铎之言相互印证,李勖颔首,问:“东线如何”
谢候略有些迟疑,想想还是如实答道:“走东线便要打通泗水上游与巨野泽之间的泗口,泗口的情形还不如石门。这条故道本是三国时由曹魏所开,何威第三次伐燕时又将其加深拓宽,可是前年泗口附近发生了一次强震,附近的沣山、沛山滑坡,滚落的山石泥土已经将泗口堵得严严实实!若要强行疏通,石门大抵要耗费三四个月,泗口……最快也要在半年以上。”
“若是只走中线,开凿石门关,是否可行”
谢候摇摇头,“恐怕不行,即便凿通了石门,汴水的水量也只能在六、七两月承载重粮船,到了枯水期,后续的供给还要靠东线补充。”
这正是李勖最担心的地方。
当年何威三次伐燕、三次失利,纵有临战怯懦、指挥不当和后方掣肘等种种原因,不得地利仍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渡江偏安易,还江北伐难,古来如此!
汪道铎一干旧人信誓旦旦,说石门关淤塞难通,泗口则好走得多,若要北伐当首选东线云云,如果轻信了这些话,纵然再来三次北伐,结果也不过是多添三次败绩而已。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战略之重从来胜过战术,北伐举全国之力,消耗的是兆民血汗,发兵之前自当慎而又慎。
谢候带回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消息,却绝非是个好消息。
众人脸上各自凝着一层寒霜,几乎与武威堂上的乌木陈设和水磨地砖融为一体堂中一反常态,没有热火朝天的议论,没有交头接耳,只有偶尔的眼神交汇和心照不宣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