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姬静讨伐西戎
夏朝的亡国之君,本来叫姒履癸,因夏朝灭亡在其手,被史学家称为夏桀。夏桀的王后妺喜,竟然与后世的西施一样,成了有施氏的间谍,与其夫君夏桀一样,妥妥的一对亡国夫妻。
商朝的亡国之君,本来叫帝辛,因商朝灭亡在其手,被称为商纣王。商纣王的王后妲己,身份与妺喜类似,是有苏氏部落的间谍。与其夫君商纣王一样,也被描述为一对亡国夫妻。
在位37年的姬胡,如果不是因为“国人暴动”,其在周王之位上的时间,可能会长达51年。因为姬胡被赶到彘地以后,又以汾王的身份活了14年。但是,厉王的头衔,戴在了姬胡身上。
或许姬胡不是西周的亡国之君,因为西周的气数还没有尽。跟随姬胡逃往彘地的王后,也不知道是谁。如果有这个王后的话,这个姬胡的王后是幸运的。因为没有人把她描述为妺喜、妲己。
夏桀、商纣王,各种罪名比较具体。而姬胡穿上了“厉王”这一件外衣,但要想挖空心思找出一些罪名,确实比较难。可如果西周灭亡在姬胡手里,其下场肯定与夏桀、商纣王毫无二致。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名闻天下,被后世津津乐道。而被称为“疆御”的虢公长父,被称为“掊克”的荣夷公,这两位姬胡的左膀右臂。不但没有人为其歌功颂德,而且尽是对两个人的攻击。
历朝历代,不管是帝王、君王还是文武大臣,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或者说盖棺论定,歌功颂德还是落井下石,早已经作古的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左右。褒贬不一,都能经得起推敲吗?
共和十四年,姬胡在彘地默默无闻地死去。其谥号厉王,也是在其去世后被贴上的标签。好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不断出现的质疑声中,越来越客观、公正和理性,甚至称姬胡为改革家。
实际上在姬胡被驱逐的十四年里,中原王朝是一个由周定公、召穆公,以及像卫武公这样的诸侯国国君,在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中,度过了十四年的“共和行政”。但是,国家没有周王,只有周公、召公及其势力集团。这里的周公,即周定公,他应该是周公旦的后人。召穆公虎,也应该是召公奭的后人。
姬胡去世第二年,那个被召公虎救下、大难不死的太子姬静,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继承了周王之位。这个时候是公元前828年,姬静在召穆公家里,隐姓埋名生活了十四年。
在周定公、召穆公的辅佐,以及尹吉甫、程伯休父、仲山甫、虢文公、韩侯、申伯、显父、张仲、仍叔等众多文武大臣的支持下,肩负着西周复兴使命的姬静,并没有在王宫里沉沦
他认真回顾了父亲被驱逐的经验教训,吸取了从夏朝、商朝,一直到其父姬胡时期,各个时期王朝兴衰的原因,作为励精图治、整顿朝政的依据。姬静不但尊重身边的文武大臣,对那些对周王室忠心的诸侯国国君,也是发自内心予以尊敬和重用。
姬静还着手恢复被内乱破坏的礼乐制度,让王族、贵族及其子弟,形成尊卑有序、错落有致的行为规范。君爱臣、臣拥君,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蔚然成风。那些几十年不来朝的一些姬姓,以及非姬姓诸侯国国君,开始陆续来朝参拜、进贡,以示尊敬。
公序良俗的形成,让已经没落的周王室,又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大臣乐于劝谏的良好局面。国都镐京被战乱摧毁的宫殿,也逐渐修缮完毕。国库开始充盈,粮食产量得以提高。各地开始积草屯粮,将领们开始招募士兵、训练士卒,提高战斗力。
姬静采取的一系列办法、措施,实践证明卓有成效。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并发展,手工业、商业开始繁荣,史称“宣王中兴”。
那些拥护姬静的部落、方国,因为愿意纳贡称臣,就是周王室的朋友,就是可以依靠的力量。而那些仍然各自为政,不愿意臣服的部落、方国,就成了逐渐强大起来的周王室的攻伐对象。
逐渐强大起来的西周,在姬静带领下,有了出兵的冲动。对于强大起来的国家,周围那些不愿意纳贡称臣的部落、方国,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就要被攻打、惩治,直到俯首称臣为止。
但周边的戎狄、蛮夷,绝不会甘心情愿安于现状。因为他们要生存,但因为天寒地冻或者其它原因,只放牧马、牛、羊,不能保证他们族人的生活所需。再一个,不劳而获,成了习惯。
习惯成自然,西戎的打劫、抢劫,在西周西北部又开始了。说是开始了,其实并没有停止过,只是对西周边境的危害程度不同而已。国力已经逐步恢复,姬静决定讨伐西戎,以震慑戎狄。
公元前825年,姬静命秦仲为大夫,率领周军攻打西戎。这场战事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足见其残酷程度。在和西戎的作战中,双方各有伤亡,互有损失。第二年秦仲战败被杀,为国捐躯。
秦仲的五个儿子,带着为父报仇的满腔仇恨,接过姬静的诏令,率领七千周军将士,再次对西戎开战,西戎被击败。
当初姬胡逃亡到彘地后,西戎趁火打劫,侵入到犬丘杀死了不少秦仲高祖父大骆的族人。这一次出征,秦人可以说国仇家恨一起报。得胜以后,秦仲长子被封为西垂大夫,管理犬